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,全國政協委員、“星光中國芯工程”總指揮、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提交兩份提案,聚焦人工智能時代下,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民企創新和青年人才創業活力。他強調,以數據要素為核心、以標準引領為支撐、以人才培育為根本,全面激活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新質生產力,助力我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搶占先機。
打通數據要素流通堵點釋放乘數效應
當前,數據已成為繼土地、能源后的新型戰略資源,數據主權更上升為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鄧中翰指出,我國數據生產量全球領先(2024年預計可達38.6ZB)、增速快,但數據使用率不足三分之一,數字經濟企業與資本市場的結合程度尚不夠緊密,要素化、資產化、資本化水平亟待提升。
為此,他建議:一是構建全國統一數據市場,統籌國家數據基礎設施,推動跨層級、跨領域數據可信流通;建立健全國家公共數據資源體系,支持公共數據與行業數據融合開發,在國家安全、經濟民生等關鍵領域實現數據“有標識、受監管、被保護、可交易、能使用”。
二是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化進程,規范統一數據交易定價機制,布局國家級數據交易所試點,鼓勵行業協會、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數字經濟創新示范基地,形成“采集-標注-交易-應用”全鏈條生態。
三是發揮資本市場催化作用,支持數字經濟企業通過并購重組、再融資等工具加速技術迭代,鼓勵龍頭企業共享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,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,釋放數據資本化潛力;發揮科創板改革“試驗田”作用,提升資本市場體系對科創包容性,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。
四是強化技術與標準支撐,加大數據加密、數字水印等關鍵技術攻關,推進視音頻編解碼(SVAC)、智能感知等領域自主標準制定,以標準優勢帶動產業優勢,筑牢數據主權安全防線。
“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的‘石油’,只有打通流通堵點、釋放乘數效應,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。”鄧中翰強調。
激發民企與青年創新打造AI時代活力引擎
人工智能正重塑全球創新格局,民營企業和青年人才成為這場變革的核心力量。鄧中翰援引數據指出,我國民營企業貢獻了70%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,取得了亮眼成績的DeepSeek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,彰顯青年創新的蓬勃潛力。然而,民企仍面臨融資難、市場準入壁壘等挑戰,青年人才受困于資源分散、激勵不足等問題。
對此,他建議:一是優化民企創新環境,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科研任務,政府從資金方面給予這類民企支持,并引導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包容性。
二是構建青年創業全鏈條支持體系,對符合一定條件的創業者提供免稅、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;在職稱評審中,打破唯論文與學歷論,適當提高“創新成果轉化”、“技術標準制定”等因素考量;在科創園區配建青年人才公寓,緩解青年科創人才安居壓力等。
三是營造敢闖敢試的創新文化生態,設立“包容失敗”機制,對符合科技發展方向的民營企業創新項目,經評估后允許設立一定比例科研經費作為試錯成本;建立創新失敗案例庫,為青年創業者提供風險預警;加強對優秀民營企業家和青年科學家創新故事宣傳,提升社會認同感。
“民營經濟是科技創新的‘生力軍’,青年是未來的‘開拓者’,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。唯有打破束縛、激發活力,才能讓AI時代的中國創新‘百花齊放’。”鄧中翰表示。
芯片筑基、標準引領鍛造自主可控產業生態
鄧中翰還特別強調核心技術標準與芯片生態的基石作用。他指出,國際巨頭如英偉達、高通均以標準主導產業生態,而我國SVAC國家標準已在公共安全、視頻感知等領域實現自主可控。
他建議:一是以標準搶占制高點,圍繞智能計算、邊緣感知等前沿領域,加快自主標準研發,推動“標準-芯片-應用”閉環,形成產業鏈主導權。
二是聚力攻克“卡脖子”技術,加大光刻機、高端FPGA等核心環節投入,支持企業通過科創板融資、并購重組提升競爭力。
三是構建高水平人才梯隊,聯合高校設立“集成電路學院”,定向培養復合型人才;優化人才評價體系,將民企科技貢獻人才納入院士評選范圍,吸引頂尖人才投身產業一線。
“發展新質生產力,重在激活數據要素、釋放民企活力、筑牢技術根基。”鄧中翰表示,中星微將持續深耕人工智能芯片等國家重大研發,推動SVAC國標走向國際,助力智能感知、智慧城市等場景落地,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。
來源:北京青年報